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

Day 74: 喇沙

近期電影歲月神偷把拔萃吹捧成夢幻中學, 身為校友也覺得over了, 有點咋舌. 反觀出來社會以後, 接觸更多友校喇沙的朋友, 外表比較帥氣之餘, 為人更踏實, 相處得比較舒服.

雖然在香港喇沙書院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, 但除了學校師生和天主教徒外, 甚少人知道喇沙是18世紀法國修士的名字, 全名為聖若翰喇沙 (St. Jean-Baptiste de la Salle), 他致力改革教育制度, 為貧窮的學生提供免費學習的機會, 並成立了基督學校修士會(即喇沙會), 著重在辦學的事務上. 在香港就有9間喇沙會的學校, 除了最廣為熟識的喇沙書院和喇沙小學外, 還包括港島名校, 明星產量豐富的聖若瑟書院, 以及"武功高強"的新界喇沙中學.

此外, 在古典音樂界上也有以喇沙命名的喇沙弦樂四重奏(La Salle Quartet: 大部分會跟國語譯做拉薩葉弦樂四重奏), 其中兩個小提琴和中提琴手三人都在納粹德國時期出走美國, 在茱利亞音樂學院惺惺相識, 再加上美國本土大提琴手組成室樂團, 因 Julliard 毗鄰 La Salle Street 而得名. 他們以演繹貝多芬作品最為炙手可熱, 不過自第二小提琴手 Henry Meyer 於2006年逝世後, 喇沙弦樂四重奏再沒有出產作品, 而第一小提琴手 Walter Levin 亦返回了故鄉德國工作和定居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